加入收藏 设为首页 RSS订阅 网站地图 TAG标签

《漂流网咖》:赛博表演是个什么东东?

来源:互联网 薄荷网/ 时间:2016-09-07 09:11
导读:《漂流网咖》 :赛博表演是个什么东东?

  《漂流网咖》:赛博表演是个什么东东?

  关键词:《Speed Show:漂流网咖》 ◎马里奥

  2000年,来自新西兰的剧场艺术家杰米森提出了“赛博表演(Cyberperformance)”的概念,描述在互联网技术影响下,虚拟空间与表演艺术结合所产生的新的剧场艺术形态。通常而言,这类作品对互联网技术的运用超过了其它传统的剧场元素,互联网技术不仅是一种创作工具,更是创作的过程或作品本身,比如用“社交软件”参与叙事、线上互动剧场等。传统戏剧的定义也受到了挑战。

  由孙晓星导演的《SpeedShow:漂流网咖》(以下简称:《漂流网咖》),故事框架灵感源自日本漫画家押见修造的同名画作。原作以“初恋”为主题,讲述男女主人公因为天气原因被迫困于网吧所引发的一连串幻想故事。而在孙晓星的作品中,则是以发布“召集令”的方式,让热衷于动漫及电脑游戏的人,在同一个夜晚、空间集体上网和表演,与随时可能前来的观众共同完成作品。

  8月21日0点至18点,这部作品在北京市东城区的一家网吧上演,该作品分为两个部分:第一部分从0点到6点,由40多位“演员”在这家网吧的一个集中区域上网;第二部分,第二天清晨,上网人员相继离开,并在离开前完成15至60分钟的屏幕录制,这些内容会在电脑上滚动播出。观众可以选择在0点至18点之间随时前往参观,即:可以选择在第一部分中,与表演者在同一时空共同完成观演;也可以选择在第二部分中,通过电脑屏幕观看录屏内容。

  相比于许多以不断打破、模糊观演界限的方式去追寻剧场体验真实的作品而言,赛博表演似乎从未致力于此,它从不假装自己是真的。真实与虚拟在这个过程中的区分变得无意义,二者共同作用于观众的感知,用以把握进而反思科技时代的社会生活。

  《漂流网咖》中的这些表演者从家中带来玩具、抱枕等私人的日常物件作为道具,在网吧的电脑前,或保持家中坐在电脑前的日常状态,或是cosplay成动漫角色,按照想展示给他人的方式进行表演,而在离开前则是按照第二天希望观众所看到的“理想”的样子在电脑上留下痕迹,这其中包括自己浏览过的视频网站、社交网站,听过的歌曲,读过的网络日志、小说,或是玩过的游戏,与朋友的聊天记录等等。在长达10多个小时的表演中,无论表演者在场或缺席,观众都清楚地知道自己所见到的不是“真实”,虽然在场时间、个人体验不同,但观众都会以自己的方式去参与想象这些“面具之下的真实”。

  《漂流网咖》所强调的似乎并不是作品的完成度。作为观众,我们可能会更期待录屏内容的故事性,或是留给我们更多能够想象表演者性格的线索。又或者,我们可以对作品的完成方式继续展开联想:如果这部作品的创作方式是以网络直播的形式进行,将40多位表演者在各自家中上网的画面同时聚集在一个页面上,则完全可以将不同空间的表演者在同一时间聚集在一起,也可以让观众和表演者在不同空间分享同一时间发生的表演。而现阶段创作者似乎更在意将其首先作为一次“行动”,如其剧名中“漂流”一词在动词意义上所带有的“吹送”感,让这一个个平日里“御宅的孤岛”,通过作品所搭建的桥梁,聚合成一场群体表演,进而通过这一事件对当下的剧场艺术变革发出自己的声音。其背后所反映出的实际上是互联网文化与“青年亚文化”的渊源,其对社会公共议题表达的潜力也更让我们期待。

  由黎巴嫩艺术家以本国社会活动家迪亚·亚梅特自杀事件作为素材创作的作品《33转零几秒》,表演现场没有作为人的演员,而是将舞台设置成了一个私人书房,桌子上摆放着书籍、电脑、手机等等,剧场背投则将电脑屏幕上的Facebook页面、接收着短信、电话的手机屏幕放大,动态地重构了朋友、陌生网友以评论的方式对迪亚死亡事件的讨论过程。在长为60分钟的“表演”中,讨论话题涉及社会、政治、宗教等各个方面,模仿我们日常在社交网页上对公共事件碎片化、匿名化的讨论方式,在放大讨论自杀事件的同时,也放大了社交媒介作为讨论方式本身的利弊。

  科技时代正在彻底地改变我们的生活方式、感知方式,而无论是出于对传统剧场艺术的捍卫,或是对新的剧场艺术形式的探索,赛博表演都成为我们无法回避的一个现象和话题。

  摄影/周能能

恋爱排行
小编推荐
近期热点
轻松避免5种因素引起致情绪不稳定

[薄荷网,薄荷女人网,薄荷女性网]:薄荷女人网小编与你分享健康知识,快来学习解决对策...

[详细]
白领女性警惕“中年危机” 缓解年龄压

[薄荷网,薄荷女人网,薄荷女性网]:人到中年,或许遇上困境、瓶颈,都会 对自己年龄渐大...

[详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