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入收藏 设为首页 RSS订阅 网站地图 TAG标签

古代“大学生”也有月考 “学校”发钱时考勤

来源:互联网 薄荷网/ 时间:2016-08-26 11:06
导读:近日,国内各个大学院校的招生工作相继完成,在高考中取得不俗成绩的学生们将在大学开始新的人生。这些学生在京城也需要择地而居,因此在国子监周边就形成了如交趾巷、安南营等地名。

  近日,国内各个大学院校的招生工作相继完成,在高考中取得不俗成绩的学生们将在大学开始新的人生。而在古代,读书人要想改变命运,必须参加科举考试,但要想在科举中取得好成绩,同样离不开学校。在明清两代,当时的最高学府,就是人们熟知的国子监。

  到国子监读书与参加科举考试有相同之处,也有不同之处。相同之处就是,都需要考试。不同之处在于,国子监只是一所学校,只有表现特别优异的学生才能通过廷试或者吏部试等渠道直接做官。对大部分国子监的学生来说,要想考取功名,还是要参加科举。

  不过,对读书人而言,只要能进入最高学府——国子监读书,就意味着离仕途不远了。因此,国子监不管是在招生政策上还是入学后的管理制度上,都非常严格,极为重视教育质量。让我们一起了解明清时期这所最高学府的招生政策、管理制度,以及师生们的生活状况吧。

  1.明清国子监“招生简章”

  明清国子监(太学)对学生的录取程序比较复杂,样式也多种多样,总结起来,大致分为贡生和监生两种途径,每个途径又分为若干条渠道,大致概括如下:

  岁贡贡生:贡生,是指从府、州、县生员(秀才)中挑选成绩或资格优异者,升入京师国子监读书的读书人。每年府学(相当于省一级)挑选2人,州学每两年选3人,县学每年选1人,从中择其天资淳厚、学问有成且二十岁以上者入国子监,就是岁贡贡生。这是国子监最常见的“招生方式”之一。《聊斋志异》的作者蒲松龄即是以岁贡贡生的身份入读国子监的。

  恩贡贡生:遇到皇帝登基或其他庆典活动,照例要从读书人中加选一次贡生。遇到有恩贡的一年,恩贡贡生称为“首贡”,而岁贡贡生则称为“次贡”。

  拔贡贡生:相当于现在的“推优生”,他们由地方选举出来后,进行省一级测试或送至京城由中央进行统一测试,其出类拔萃者入国子监读书。拔贡生是六种生源中成绩最为优异者,也是国子监贡生中最受重视的学生。

  优贡贡生:明清时期各省负责教育考试的官员,任期是三年,在三年任满的时候可以向中央申报名额,选一部分儒生赴京城参加礼部和国子监共同组织的考试,考中者即可以入监读书,这部分考生则成为优贡贡生。

  副贡贡生:是指在乡试(省一级科举考试,在各省省会进行)中没有上榜但是却进入副榜的考生,以类似“扩招”的方式进入国子监。

  例贡贡生:类似今日的自费生。即缴纳一定的钱款,入监读书,但这种途径不算是正规途径,只能算是一种特例而已。

  以上是贡生的生源情况,监生则可以通过如下途径获得:

  恩监监生:清朝时,主要给八旗子弟中修习汉文的学生以及报考算学馆(数学、天文专科)的学生等人群提供的名额。

  荫监监生:照顾明清两朝对国家有特殊贡献的官员子女,属于面向“官二代”的特殊招生计划范畴。

  优监监生:从各省州县的附学生员(未取得廪生资格的秀才)以及武生中选拔,尤其武生中如果能有文品较好的,择优录取。

  例监监生:与例贡学生类似,缴纳一定的钱款便可入监读书。

  清代无论监生还是贡生,抵达国子监报到后,均要进行一次大规模的分级考试,通过考试的则有资格进行“补班”。这里的“班”是指国子监的内班和外班。清代道光年间内班定额为一百三十名,外班则为一百二十名。这些通过考试的学生必须要等候内、外班有学生毕业,才能够依照顺序进行“补班”。

  2.每年积满八学分才能毕业

  国子监的学习内容自然是以国学为主,明代的生员们进入国子监,依照成绩被分做三等,如果学生修习完《四书》的主要内容,便可以进入正义堂、崇志堂和广业堂学习。一年半之后,学业有成者可以进入修道堂和诚心堂学习。再过一年半,“经史兼通,文理俱优者”便可以升入最高班级——率性堂了。进入率性堂之后,学生开始实行“积分制度”。其方法是每个季度的第一个月,“试本经义一道”,第二个月则“试论一道,诏、诰、表内科一道”,第三个月则“试经史策一道,判语两条”。每一次考试优异者,给一学分,稍有欠缺者给半分,非常差的则不给分。每一年如果能够积满八个学分,便具备了“毕业”的标准,不及格者则要“留级”。洪武十六年(1383年)出台了“画圈积分制度”,即学生每出勤一天,便用红圈在考勤本自己的名字下画一个红圈,如果缺勤则用黑圈表示。圈够七百个圈,方能够有升入率性堂的资格。

  明代国子监内的学习是非常紧张的,按照洪武十五年(1382年)所颁布的国子监《学规》的记载,每月的初一和十五放假两天外,其余时间基本上都是老师讲课,之后学生背书。国子监的请假制度也非常严格,对在监读书的学生基本上实行“封闭管理”。如果确有事情需要请假,则需要直接向祭酒(校长)申请。

  国子监的学生在“就业”方面也是前景大好,可以通过科举考试、直接举荐或是到各衙门实习并经过考核后直接授官的途径成为国家公职人员。

  3.学生每月考试,考得好有奖学金

  作为明清国家最高学府,国子监在育人方面,有一套非常严格的考核制度,以保证所培养人才的质量。

  清代国子监的学生,在每月的十五日,要进行“大课”,即相当于现在的“月考”。这一天所有监生要在清晨集合,点名工作结束后开始考试。考试内容分为四书艺一篇,五言八韵诗一首。考试时间是一整天,傍晚时分交卷。清廷明文规定:所有考生均不发给蜡烛,也就是日落便无法继续答题,作为最终收卷的标准。考试期间的伙食由学校提供,并且校领导会亲自检查伙食的质量,如果质量不佳便要对厨师进行责罚。

  考试评卷工作结束后,会在第二个月的初一公布成绩,成绩共分为三等,其中“一等奖”的第一名会有一两银子作为奖学金(约合200元),而如果三次考试都没有进入到三等的行列,便会被国子监开除。

  成绩公布之后便是试卷讲评工作。清代的试卷讲评和今天的不太一样。在教师对试卷的重点难点给学生进行全面讲解之前,首先一个环节是学生之间互相传阅试卷,这样可以充分吸取高分考生的长处,以便用于自己下次的考试中。所有试卷传阅讲评完毕后要统一收回归档,作为档案资料保管。

  当然考生们除了每月的大课之外,还有司业(教学副校长)主持的每月的教学质量监测,即老师每月组织的“模拟考试”,考试仿照“大课”的模式出题,考生也按照大课的标准作答。除此之外,还有类似今天学校期中、期末考试的“旬考”,即由祭酒或司业命题,考查学生们的学习情况。

  4.国子监给学生发钱时查考勤

  国子监严格的教学制度,背后有着朝廷优厚的待遇作为硬件支撑,从事教学及管理人员大致分为监事大臣、祭酒、司业等职位,每个职位的待遇都是相当优厚的。

  值得一提的是,自雍正年间始,国子监还发放给内班学生“膏火银”(外班学生发放“衣服银”)。其中膏火银每月二两五钱,外班学生的衣服银相对较少,每月五钱,即是内班学生的五分之一,由此可见内外班之差别。这些膏火银每月发放时,都要点名领取,日期定在每月十五日“大课”的这一天,这实际上也是老师查考勤的一种方式。如果你不来参加月考,这个月的膏火银就要打水漂,而且你还要接受“记过”处分。如果三次不来参加月考,你便会被学校除名。

  不过如此严格的制度照样有人敢于“以身试法”,其手段和现在的大学点名找人替补如出一辙。道光年间便曾经闹出一个笑话,国子监领导点名点到率性堂内班监生“范建中”时,有两个人同时喊到,这下子麻烦大了,当时领导便责令率性堂教师追究此事,经查两个人都不是被点的本人。其中一个叫吴植之,一个叫汤世绾,都是来替范建中冒领膏火银的。结果不但膏火银没有领到,三个人还同时被国子监开除。

  当然,在不同时期,国子监会有不同的奖励措施。比如,乾隆年间,乾隆皇帝接受大臣的奏请,将一部分空额或是学习成绩不佳的学生膏火银扣除,然后将这笔资金作为班级前二十名的奖学金。这也是激励学生努力学习的一个行之有效的措施。

  5.中榜后到孔庙行大礼

  明清国子监和孔庙建筑群的“左庙右学”的布局制度,直接为监生们从事文化活动提供了便利。皇帝亲临国子监的视学典礼,以及辟雍建成后的“临雍”大典等,都要有监生的参与。另外定期在孔庙所举行的祀孔典礼,也少不了监生们的身影。其中各项礼节中值得一提的是“释褐”礼。

  释褐礼的主角是每一科的新科状元及诸位进士。在宣布考试结果后,要选择吉日,由新科状元带队前往国子监,之后由相关人员引导状元、榜眼、探花等前往孔庙对先师行三跪九叩大礼,然后返回国子监向祭酒和司业行礼。诸位进士中如果是监生出身,要行四拜礼,而非监生出身只行两拜。这种特殊的朝拜方式也是对于国子监监生“不忘师恩”的教诲。行礼之后要为一甲三名(即状元、榜眼和探花)簪花、斟酒。这三位要连饮三杯,并且能够享受由校长和副校长亲自送出国子监的礼遇。

  除了上面提到的从全国各地选拔上来的监生以外,明清国子监中还曾有过来自琉球、安南(越南)、暹罗(泰国)、朝鲜、俄罗斯等地的留学生。这时朝廷要专门为这些远道而来的留学生们配备相关教师,以教导他们汉语和满语。这些学生在京城也需要择地而居,因此在国子监周边就形成了如交趾巷、安南营等地名。

恋爱排行
小编推荐
近期热点
轻松避免5种因素引起致情绪不稳定

[薄荷网,薄荷女人网,薄荷女性网]:薄荷女人网小编与你分享健康知识,快来学习解决对策...

[详细]
白领女性警惕“中年危机” 缓解年龄压

[薄荷网,薄荷女人网,薄荷女性网]:人到中年,或许遇上困境、瓶颈,都会 对自己年龄渐大...

[详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