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入收藏 设为首页 RSS订阅 网站地图 TAG标签

张晓芸:精品剧应与时俱进 细节创新打破创作瓶颈(2)

来源:互联网 薄荷网/ 时间:2016-09-18 08:11
导读:谈原创剧本:IP热今年有冷却趋势 资本进入影视行业“弊大于利” 对于近两年被业界普遍关注的“IP热”,张晓芸有着自己的看法,她认为“IP”的概念已经存在很多年了,从文学作品的版权交易诞生的时候,IP就存在。所

谈原创剧本:IP热今年有冷却趋势

资本进入影视行业“弊大于利”

对于近两年被业界普遍关注的“IP热”,张晓芸有着自己的看法,她认为“IP”的概念已经存在很多年了,从文学作品的版权交易诞生的时候,IP就存在。所谓的“IP热”,很大程度上是资本推手炒热的,仅仅是强化理念而已。而随着投资方对市场的越来越理智的判断以及原创作品及作者的不断洗牌,“IP热”必然会冷却,市场会趋于理性,资本也会寻找新的增值领域。

新华娱乐: 现在一直在说IP热,但是IP这个概念并不是说现在才有。但是现在IP热已经炒到了但凡畅销一点的作品很早就被买断了,被抢购了,您怎么看待这种现象?

张晓芸: IP热在今年年中的时候有一个冷却的现象,因为大家都会从巅峰趋于理智,肯定会有这么一个过程。我觉得要结合当下的经济形势、资金出口以及影视剧发展等方面综合来看待IP热的现象。说的远一点,其实很多著名导演的电影作品他们都是由小说改编而来的,小说改编成影视剧是一个很古老的话题,不是说从近几年才有的。那么为什么以前没有“IP热”这个词,而现今这个词成为业界争相追捧的概念?我觉得这里面不能忽视资本推手的作用,我认为“IP热”从某种意义上讲是资本推手的一幕“演出”。

“IP热”的背后是大量的资本涌入影视市场。我觉得资本的进入肯定会激活这个市场,带来繁荣,这是毫无疑问的。但是也会有一些“鱼龙混杂”的来挑战这个市场游戏规则的一些做法。现在是一个互联网的时代,那么互联网经济也造就了一些衍生品的出现。我认为互联网的出现打破了影视市场原有的游戏规则。互联网与影视产业的结合极大地拉动了“IP热”的迅速升温,但是当资方趋于理智之后,“IP热”会有一个冷却的过程。

新华娱乐: 好的文学作品很多,要把它们成功地改编成影视作品,需要具备哪些条件?

张晓芸: 我觉得一个好的纯文学作品,它能够被成功地改编成影视作品,需要具备几点:第一,它要有很好的人物关系,因为好的人物关系就是好的故事。第二,它的文字一定要具有画面感,这句话很重要,有些东西的文字它的体量很大,它很优美,它很文艺,但是它不具备拍摄的美感,它没有画面感,它没有空间想象能力,这样的作品在改编的时候就被打折扣了。第三,制作团队应该是精干高效的,他们的思维是在一个频道上的,这点也很重要。第四,要有强悍的发行能力。最后一点就是它要有幕后好的推广,就是这几点全部连成一条文学的改编链之后,才能打造出原汁原味地保留原著精华的、精品级的影视剧。

新华娱乐: 刚刚你说IP热在今年会冷却。IP热对中国的编剧市场,包括中国编剧的待遇、生存状态有怎样的影响?

张晓芸: IP热对编剧来说有一些挑战,尤其是原创能力不强的编剧会受到一定的冲击。原创能力不强的编剧的影视项目大多是影视公司的老总想到一个创意,或者是报纸上的一则新闻,他们觉得不错,他们就找比较谈得来的编剧把他的想法加以实施。但是IP热之后,很多小说的原著作者会改编自己的作品,当大批作家变身为编剧之后,对于职业编剧来说是有一定的市场冲击的。但是对于像我这样的原创能力强的编剧来说,并没有受到什么冲击,反而在这场竞争中,可以“大浪淘沙”、“优胜劣汰”。

新华娱乐: 现在更多的编剧是从把文学作品解构成剧本,从你自己的创作角度来说,你愿不愿意这么做?

张晓芸: 从我自己的角度来说,我不是特别愿意接受纯解构剧本的工作。因为改编作品终究是改编,改编成功了人家会说是原著的功劳多,改编不成功说这个编剧有点“脑残”,编剧会受到一些相对不公平的待遇。因为我的原创作品很多,我自己改编自己的作品都会有档期上的问题,所以一般不太会考虑改编别人的作品。

新华娱乐: 是不是更多的是能力相对比较低的编剧来从事解构文学作品类的编剧工作?

张晓芸:不能完全这么说,要看作品性质。比如说,有的作品的作者可能是某个文学网站白金级的作家,他拥有很大的粉丝量和很高的关注度,他在改编的时候,他在身份转变的时候,也会拥有一定的话语权。但是你提到的那种现象也是存在的,现在很多网络写手,听说自己的网文可以改编被拍成电影或者电视剧搬上屏幕,他们也会降低身价,自己改编以期尽早让这部作品问世,这种操作手法都是存在的。

新华娱乐: 从您的角度来说,资本对于影视行业的影响是弊大于利还是说利大于弊?

张晓芸: 我认为对于整个影视行业的发展是弊大于利。因为资本进来之后,它会对两个方面的影响尤为明显,一个是演员的价格也就是片酬的提高,还有一个就是制作成本的上升。

谈题材雷同:题材创作“瓶颈”问题普遍存在

应注重点对点的突破、细节创新很重要

随着影视剧的蓬勃发展及原创剧本数量的爆炸式增长,剧本“雷同”已经成为不断被提及的话题,涉及“剧本抄袭”的官司和口水仗更是比比皆是。张晓芸坦言,尤其是现当代题材,情感线索无非就是那几个:恋爱、结婚、婚外情、离婚、再婚,“在剧本创作中,我们能做到的就是点对点的突破,小的突破,比如说人物关系的突破,人物职业的突破,人物定位的突破,人物设定的突破,包括桥段的突破、细节的突破。”

新华娱乐: 在您的作品当中,大部分是情感类。是因为偏爱这种题材,还是说也是比较顺应市场的因素?

张晓芸: 首先从政策面上来说,广电总局对于现当代题材的播出比率的限制是50%,这个比例在所有类型中是最大的,这是很多投资方热衷于投拍现当代题材作品的重要原因。

其次,现当代题材比较贴近老百姓的关注点和兴趣度。在影视创作方面,我的现当代题材作品多,是因为我驾驭现当代题材有一些优势,同时我的另外一个身份是作家,作家观察生活会比一般人更尖锐、更敏感。比如说我十二月份要在深圳开机的电视剧《苹果遇上梨》,就是根据我的原著小说改编的,这部作品的诞生就是发生在我身上的一个很小的事件。那是我有一次去洗照片,冲印店老板把我的照片给错了,我拿到那个照片之后就发现照片里的两个人的关系很神秘,因为明显能看出来,那上面的两个人不是一对夫妻,但是他们的动作又非常亲密。这件事就给了我一个思考,我在想如果拿到这个照片的人用照片做文章,套出来了当事人的电话,接下来会发生什么故事呢。我就用这个细节作为故事的开场,它讲述了既是情敌又是闺蜜的两个女孩,最终化解恩怨的一个很温暖的都市的情感故事,在创作中我也进行了一些创新,除了都市情感,还有悬疑和爆笑的戏剧冲突叠加在一起,我也很期待它的完美呈现。

新华娱乐: 经过中国这么多年的创作和发展,现在情感类的剧本多到了数不胜数,你怎么看待剧本创作规避雷同的问题?

张晓芸: 这个问题也是我们作为创作者比较困惑的瓶颈,它是现实存在的,而且每分每秒都在困惑着我们的神经,这个是毫无疑问的。但是我觉得,一个有生命力的创作者还是可以在这个困境中寻求到突破之路。换句话说,我们现在在政策允许的创作题材类型中,还是有很多创作空间的。

我想举两个例子来解释“雷同”这个问题。第一个例子就是《亮剑》和《潜伏》。这两部作品非常火,但是在《亮剑》和《潜伏》之前,我们国家其实已经有了很多抗战剧和谍战剧,但是李云龙和余则成这两个人物非常独特,非常的标新立异,然后他们的写法也非常创新,于是他们就赢了。我觉得在剧本创作上做突破的时候,大面的突破肯定不太现实,我们能做到的就是点对点的突破,小的突破,比如说人物关系的突破,人物职业的突破,人物定位的突破,人物设定的突破,包括桥段的突破、细节的突破。

第二个例子,是两个大师的例子。我觉得这个例子对大家的创作也会有一些启发。第一个就是意大利的著名导演安东尼奥尼,他有一部著名的影片叫《放大》,《放大》讲述了一个爱好摄影的年轻人在放大照片的过程中发现了一个杀人案,他把这个线索报给了警察,最终成功破案的故事,这部影片在当年度获得国际上的大奖,也被圈内人津津乐道。而美国著名导演科波拉在他之后拍过一个影片,叫《谈话》,《谈话》的故事跟《放大》的故事核一模一样,但是表现手法不一样,它讲了一个盲人,他喜欢去湖边听野鸭叫,他带了一个录音机,他每天都会把录音回放给自己听。他在录音中听到了一次杀人的谈话,这个杀人的谈话还不是用本国语言,他又请翻译,最终把杀人案成功阻止了的故事。

这两个故事的故事核一模一样,就是有异曲同工的地方,但是我觉得两位大师他都做了很好的借鉴和创新,我觉得创新其实就是从这些小的角度入手,而不是一味说题材枯竭了、人物枯竭了。我认为对于有生命力的作者来说,这是一个非常大的好的突破口。

八卦排行
小编推荐
近期热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