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入收藏 设为首页 RSS订阅 网站地图 TAG标签

张晓芸:精品剧应与时俱进 细节创新打破创作瓶颈

来源:互联网 薄荷网/ 时间:2016-09-18 08:11
导读:新华网北京9月18日电(记者段敬芳)编剧难当,话语权小,写的戏开机遥遥无期,每次剧本改来改去,越改越背离初衷,题材枯竭创新难度大……在采访职业编剧时,我们经常听到这样的“牢骚”,如何突破编剧的创作瓶颈,有效提升编剧的话语权,是业内普遍关注的话

新华网北京9月18日电(记者段敬芳)编剧难当,话语权小,写的戏开机遥遥无期,每次剧本改来改去,越改越背离初衷,题材枯竭创新难度大……在采访职业编剧时,我们经常听到这样的“牢骚”,如何突破编剧的创作瓶颈,有效提升编剧的话语权,是业内普遍关注的话题。然而,成功的编剧也有他们的烦恼,创作压力越来越大,“IP热”、资本推手对编剧行业的影响,让“金牌编剧”也在不断思考和转型。近年来,编剧转型做导演的例子不少,曹保平、薛晓璐、林和平……而编剧转型做制片人,是新兴的趋势,是什么原因让越来越多的编剧转型呢?带着这些问题,记者对著名作家、编剧张晓芸进行了独家专访,张晓芸正在担任一部由自己编剧的新剧的制片人,对于编剧的转型,她坦言“提升话语权是最主要的因素”。

受访者简介: 张晓芸,著名编剧、作家。毕业于北京电影学院,中国电视剧编剧工作委员会会员,中国作家协会会员,北京电影家协会会员,中国电影文学学会会员。影视代表作《爱归来》、《和平的全盛时代》、《大家庭》、《幸福在路上》、《爱情囧途》、《狂野青春》、《青春无敌之美女时代》、《明星兄弟》等。长篇小说代表作《喜鹊人生》、《唐莺未嫁》、《宝贝对不起》、《恋上分手专家》、《爱你五周半》、《机票里的秘密》、《苹果遇上梨》等10部。入选2011年中国影视市场编剧排行榜十佳编剧,获2012北京卫视收视特别贡献奖。2015年,获中国广播电影电视社会组织联合会和中国电视剧编剧工作委员会联合颁发的全国年度优秀编剧奖。

谈创作体会:主旋律作品也可以和市场很好结合

扩大国际传播力要注重主流价值观的并轨和国际视野

由张晓芸担纲主笔编剧的电视剧《大家庭》日前又在主流卫视重播。该剧在北京卫视首播时创下了1.14的不俗收视率破1收官,并获得了当年度北京卫视收视贡献奖。该剧曾在十八大召开之际,登陆央视一套多次重播。之后入围当年度的五个一工程奖评选,这个成绩也使得编剧张晓芸成为中青年编剧的佼佼者。

《大家庭》讲述了一个门不当户不对的爱情故事牵扯出三个家庭纠缠不清的恩怨情仇以兴衰沉浮。最终善良代替误解,宽容化解仇恨,众人牵手,一笑泯恩仇的故事。《大家庭》被张晓芸誉为“知青版的高富帅”,里面每一个男人似乎都可以跻身高富帅的行列。于和伟饰演的袁刚,高在敞亮,富在善良,帅在勇气;刘钧饰演的李劲松,高在纠结,富在关心,帅在惦想;赵亮饰演的张从军,高在幽默,富在经历,帅在投机倒把;邵汶饰演的陈致秋,高在学历,富在才华,帅在原谅。传递“高尚,温暖,纠结,善良”的正能量,也是编剧张晓芸创作的一个特点。

新华娱乐: 您创作《大家庭》的时候是带着怎样的初衷?创作《大家庭》的过程顺利吗?

张晓芸: 我当时的创作主旨就是想从一个小的人物的视角切进去,从一个家庭的视角切进去,来展现这个大时代的变革,还拥有一些年代跨度,最好在这个年代跨度中,还能经历一些时代的变迁,比如说下岗、创业,最终获得情感的起伏,在所有的年代历程中获得一些最终的谅解,人物和人物之间恩怨消逝的谅解,做到主题的升华。我当时就是想做一个温暖的、美好的、有一点年代跨度的作品呈现给观众,当时首轮上星的效果还不错,在北京卫视第八集播出的时候,收视就已经破一了。

我觉得每一个事物的诞生过程肯定都是很波折的,历经坎坷的,我们在创作《大家庭》的时候,我也跟当时这个戏的导演刘雪松,用人物关系图来画每一个人物,把握每个人物的定位。最终,我们觉得人不能拒绝这个时代,当时比较流行一个说法就是“高富帅”,我们认为七八十年代其实也有“高富帅”,只是模板是不一样的,传递“高尚,温暖,纠结,善良”的正能量,这样和时代感结合的设计取得的效果还是不错的。当时是拿到了北京卫视当年度的最佳收视冠军,之后又作为十八大献礼剧在央一重播,央视共重播了三次。

新华娱乐: 现在回想起来,之所以能够收到那么好的效果,您觉得有哪些成功经验值得推荐?

张晓芸: 我认为有两点经验非常重要。第一点就是不代表拥有主旋律的,或者是主流价值观的作品就不能做到跟市场很好的结合,这个观点是错误的,《大家庭》的成功增强了我的信心。我觉得只要是有功力的编剧、愿意动脑子的编剧,一定能做到和市场很好的结合。

第二点就是讲故事的角度很重要。我举一个例子,国内有一部影片叫《左右》,它讲述了一个很简单的故事,一对离异的夫妇,他们的女儿得了白血病,他们需要违背常规,再生一个孩子,用这个小孩子的骨髓去救他的姐姐。这部影片的票房很一般,市场传播力也不大,但是国外有一部影片,跟它的故事核一模一样,讲的是一模一样的故事,但是取得了非常好的票房,那部影片叫《妹妹的诉讼》,它讲故事的角度是从小女儿的角度讲的,它的第一场戏就是一个四五岁的小女孩,来到了法院,站在法官的桌子面前,她还没有桌子高,她拿过了法官的惊堂木,然后啪的一敲,敲完之后说了一句台词说:“我要打官司,我要告我的父母”。这部影片我很喜欢,编剧从这么刁钻的、新颖独特的角度来讲述这个故事,除了给观众带来耳目一新的感觉,又在镜头表现方面给了创作团队很大的空间。我觉得这是编剧应该努力创新的一个方向。我也正朝着这个方向去努力。

新华娱乐: 您曾经创作了很多成功的作品,但是成功的次数越来越多以后,有没有觉得创作的压力越来越大?

张晓芸: 压力肯定是有的,但是我没有觉得压力压迫了我,反而让我有一种很自信的感觉,以前我跟我的同行聊天,他们总是驳斥我的一些想法,或许是因为我的那些想法比较前卫、另类,或者是角度比较刁钻,很多同行认为那是非主流。现在经过我的这些创作尝试被市场认可之后,我越来越自信了,我意识到我的一些想法是可以付诸实施的,而且观众也是有选择、有认知、有高度的,这让我更加坚定地创作下去,沿着艺术性和商业性结合的这条路继续走下去。

新华娱乐: 您刚在美国和澳大利亚做完作品研讨会,您在扩大中国影视剧作品的国际传播力有什么心得吗?

张晓芸: 在扩大国际传播力方面,我觉得首先有两点一定要在创作之前就进入自己的思考范围。第一点就是主流价值观的并轨,第二点就是国际视野。我觉得这两点很重要。我在八月份的时候在美国和澳大利亚召开了作品研讨会的两本小说是《苹果遇上梨》和《喜鹊人生》,我在这个创作的过程中,在对职业选择的过程中,我就想到了这个国际传播力。比如,《苹果遇上梨》主人公的职业设定,我在改进的时候就从小众的职业改成了珠宝设计师,因为我觉得珠宝设计师对于国际传播上没有障碍。再比如,《喜鹊人生》讲述的是婚礼公司的故事,当时在美国开研讨会的时候,有个美国人就跑过来跟我说,“我们美国也有婚礼公司,但是跟你们国内的不太一样,我们非常感兴趣。”

这两部作品的诞生都是因为一件很小很有趣的事,我觉得这些事可以代表我们中国当代的生活缩影,我就抓住了这些事进行创作。《喜鹊人生》的缘起是我去参加一个婚礼,那个婚礼上面司仪让双方父母上台的时候,一共上去了八个人,新郎新娘的父母都是离婚又再婚了,他们再婚的配偶也同时站上去了,那个婚礼的场面就非常的搞笑。当时我就觉得这是一个非常好的题材,当时这个细节也把美国人逗得哈哈大笑。

提到具有国际视野,我想举一个例子,我觉得这个例子可能会对大家都有启发,就是李安。我觉得李安是一个非常伟大的老师,我看过他的一个访谈录,他曾谈到了他的两部作品为了走向国际而进行一个小范围的修改。李安的其中一个作品原来的男主角的职业是裁缝,而李安的智囊团中的一个精通中文的美国人跟李安建议说,外国人对裁缝这个职业不是很理解,你应该把裁缝改成厨师。李安听从了建议,使得这部作品很顺利地走向国际并且大放异彩。接下来就是李安拍《卧虎藏龙》,这是李安买的一本小说,他很喜欢这部作品准备把它搬上银幕。但是这里面有一个问题,就是男一号和男二号的戏剧冲突点是因为拳派之争,他的智囊团告诉他,“南武当北少林”美国人看不懂,把它改成是因为爱情而战会更好,李安再次听从了建议,此后《卧虎藏龙》获得了当年度奥斯卡最佳外语片。这个例子对我的启发非常大,从李安身上我可以学到很多东西,与时俱进、国际视野、具有很高情商的变通以及愿意为一切正确的事情做改变。

八卦排行
小编推荐
近期热点